前言:此交流会是信达科技规划设计中心组织的设计师对于照明设计、照明行业个人理解和认识的内部分享会,旨在为各公司设计师提供更多思想交流的契机,共同学习,共同提升。
本期分享人是成都分公司高级主案设计师文宏鑫,分享主题为《照明设计方案的构思》。
分享正文:
这是苏州地标东方之门,设想一下如果要设计东方之门的灯光,设计该怎么做?我认为它的灯光设计可能并不是和建筑设计师的理念一致,照明设计师更多是从照明的角度去给它定位。那么建筑的照明设计该怎么做?
要做设计首先是要在不断学习积累中提升自己的审美,积累很重要。照明设计师的眼光要高,定位也要高。向大师们学习,学习他们对于建筑的考量,对于灯光的思考,以及对于光与建筑的理念。光是一种物质,大师们会考量如何运用光,来让它看起来更舒服。除了功能性的照明在外,它的运用也体现着美学设计和艺术构思。
接下来我通过天府新区兴隆湖这个比较特殊的项目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做设计的前期构思过程。这个项目的特殊一来是因为我们最初接触到这个项目非常缺乏资料,只有一张平面图。二来是因为这个项目景观元素很少,只有湖、步道、树木这类载体。项目虽然体量不大但是很有价值,因为它是天府新区第一个市政类项目。所以一开始我们就很重视这个项目,前期做了很多思考:怎样和我们的对手公司做到错位竞争,展现我们的优势?运用什么照明手法做出眼前一亮的设计?我的思考习惯就是先让自己静下来,关掉电脑、手机这些所有有可能干扰我思考的东西,闭门养神半个小时、一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在思维空间罗列项目资料、项目信息,并认真解读分析。这个动作可能发生在公司,也可能发生在上下班路上,就是一直持续这个状态,直到找到最合适的答案。
接下来是照明手法的运用,这也需要积累。给大家展示的是我个人的积累习惯,我会从花瓣网还有一些国际网站上收集一些非常好的设计素材,辅助我做方案设计展示。比如在给业主汇报的时候,会给他们参考这些素材,让他们对于我想要的照明效果有更具体的认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我就可以脱离这些参照物,直接向业主陈述。
有了具体的想法,我就会将思考落地到纸上。对着建筑、载体开始勾勒。这其间还要分析建筑的结构、解读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因为建筑不能脱离周围,要与环境统一。去年的希尔顿欢朋酒店,据了解现在工程实施也基本结束。这个项目我当时的设计思考就是首先要突出建筑的特点,因为它建筑顶部像凸出的雪山一角,所以在设计中就运用了雪山元素,包括灯光颜色、动态效果等等,将雪山晶莹剔透的层次变化映射在酒店外立面,形成璀璨的意境效果,突出酒店“山顶”结构,同时也丰富了天际线。
细归纳陈述方案的流程,我总结为四步,即元素分析→设计意向→概念引导→主题表现。这个过程是有主次区分和高低点位之分的。元素分析,顾名思义拿到项目的时候要做项目中元素、载体的详细分析,这是掌握项目现状的过程。当然这个阶段低点位的论述就行,因为业主、竞争对手公司都很了解了。接下来的设计意向和概念引导就很重要了,这是向业主表达我们设计理念,引导他们认识、认同我们设计的高潮部分,也是展示我们优势的重要部分,所以要高点位地、铺开了去介绍。
我再以西藏博物馆的设计为例介绍设计的过程。西藏博物馆是拉萨地区未来的一个地标建筑,而且是宗教建筑,所以我们非常慎重。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思考这个项目,思考它的建筑风格、宗教因素、地域因素以及它的定位等。那么我该以什么样的设计概念表来现建筑?这一个月时间,我们前期收集了很多资料,包括文化、宗教等多个方面,然后一一分析,再做文案拼接,最终形成方案思路,在这个基础上我们配合方案做了项目的动画。我认为动画不仅是文本的拓展,也是故事性更严谨的创意,动画能够串联项目地理位置、地域特征、在地宗教文化、主题光色提取、灯光效果展示以及细节效果展示,让设计理念更具体生动。
最后给大家推荐两位大师。一个是日本著名建筑师安藤忠雄,他的作品都表现对自然的借鉴,摄影作品也是如此,画面结构和色调给人特别舒服的感觉。另一位是理查德·凯利,他从焦点光、环境光、华彩光三个角度解读光的哲学,分析光与建筑的关系。我们设计师在项目中也多从这三个方面提升对光的认识,从而提高设计水平。
想要多了解光与建筑的关系,我推荐大家两本书,《古典建筑语言》和 《理性与浪漫的交织》,第一本主要介绍了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第二本是对中国建筑美学的解读,都是非常有学习价值的。其实我们的积累是多方面的,不仅是灯光,绘画、书法、摄影、平面创意等等都会影响到我们的设计创意,所以要多学习、多借鉴、多思考。
全国服务热线